死刑辩护无罪辩护毒品犯罪官员犯罪老总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公共安全犯罪人身财产类犯罪其他犯罪取保候审成功案例收费标准刑事制度如何判刑
 
重点专题

取保候审 | 成功案例 | 无罪辩护 | 死刑辩护 | 毒品犯罪 | 行贿受贿 | 贪污罪 | 合同诈骗罪 | 未成年人犯罪 | 抢劫罪 | 故意杀人罪 | 盗窃罪 | 交通肇事罪 | 文书范本 | 聘请律师 | 收费标准 | 律师文苑 | 刑事辩护 | 刑事制度 | 诉讼指导 | 重婚罪 | 挪用资金罪 | 危害公共安全 | 诈骗罪 | 挪用公款罪 | 强奸罪 | 危险驾驶罪 | 法律法规 | 在线咨询 | 刑事自诉

 
 
 
诉讼指导
 
法律咨询热线

 
 
 
 
 
 
诉讼指导 首页 >> 诉讼指导

刑法

日期:2012-06-27 来源:四川刑事辩护律师网 点击:次 【字体:↑大 ↓小】 背景色: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基本解释  
    [penal law;criminal law] 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构成宪法基础中的一部分。
  详细解释  
    1.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语·鲁语上》:“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汉 桓宽《盐铁论·诏圣》:“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为作斗争。”2.刑罚。
  元曾瑞 《留鞋记》第三折:“兀那和尚,你既为出家人,可怎生谋死人。你从实的招来,免受刑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次日捕人已将江溶解到捕厅,捕厅因顾提控 面上,不动刑法,竟送到堂上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用刑》:“断不可急躁动性,横加刑法。”
    分类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它包括:
  1)刑法典。
  2)单行刑事法规。即全国人大常委会98年12月29日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规范。即非刑事法规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价格法》第46条规定:价格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价格法》属于行政法,但由于第46条涉及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属于附属刑法规范,因此,属于广义刑法的范畴。
  狭义的刑法仅指刑法典。即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订。
  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以区分为普通刑法和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是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特征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法律。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具有以下特征:
    公法的特征
  公法是与私法相对应的概念,公法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国家利益的法律。而私法是指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公法调整的是纵向的法律关系,在公法关系中,国家与个人处于法律上的从属地位。而私法调整的是横向的法律关系,在私法关系中,公民之间处于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刑法作为一种公法,个人处于受国家权力支配的法律地位,只要主体的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即应当受到司法机关的刑事追究。
    刑事法的特征
  刑事法是与民事法,行政法相对应的概念,指以犯罪为规制对象,围绕犯罪的侦查、认定与刑罚的裁量、执行及其程序的法律规范总和。凡与刑事(犯罪)有关的一切法律,均可称之为刑事法。这个意义上的刑事法,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被称为全体刑法。刑事法的特点是与犯罪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刑事法可以说是犯罪规制法,从而区别于民事法和行政法。在刑事法中,刑法居于核心地位,是主法,是实体法,又称为本体刑法。其中,主法是与助法相对而言的,助法是指从属性法律或者辅助性法律,程序法往往被认为是助法,而主法是指规定权利义务之实体内容的法律,实体法往往被认为是主法。刑法作为刑事法,与犯罪和刑罚具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刑事基本法。
    强行法的特征
  强行法是与任意法相对应的概念,任意法又称任意性法律规范,指在法定范围内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己确定相互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而强行法,又称为强行性法律规范,指必须绝对执行的法律规范。在法学理论上,一般认为刑法主要是强行法,只有告诉才处理的情况下才具有任意法的性质;而民法主要是任意法,只有少数强行性法律规范。刑法由于具有这种强行法的特征,国家强制力体现得更为明显。
    刑法解释的定义及分类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蕴含的阐述。刑法条文所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刑法解释在正确领会立法意图、准确适用法律上的必要性。
  刑法解释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当然也有权对法律加以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与立法相同的法律效力。刑事立法解释对于弥补刑法规范中的漏洞,使刑法规范适应复杂多变的犯罪活动,维护刑法规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1997年刑法颁行以后,我国立法机关开始注重通过立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立法意蕴。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存在异议的问题,通过立法解释加以明确。例如,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一)》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节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二)》),是在刑法实施以来,第一次在有关的法律问题已有司法解释的情况下,由于司法机关对法律规定认识不一致,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做出立法解释。其中《解释(一) 》是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立法解释,《解释(二)》是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立法解释。这两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都曾经作过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存在不同意见,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立法解释。这些立法解释对于明确法律规定的立法本意,进一步规范司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多功能解释。在刑法适用中,经常出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加以明确。因此,司法解释对于刑法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适用中有关问题所作的解释。根据198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均有司法解释权。从1997年刑法颁行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刑法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同时就一些刑法适用的共同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名作出司法解释。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与有关行政部门共同对刑法适用中的问题进行解释,这可以视为一种准司法解释。我国的司法解释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规范性解释与个案性解释。规范性解释通常以《规定》、《解释》等形式发布,而个案性解释则通常以《批复》、《答复》等形发布。此外,还有以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出现的司法解释性文件,也同样具有司法解释的性质,只是在法律效力上略逊于正式的司法解释。根据2001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2条的规定:“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对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由此可见,司法解释作为对刑法的解释,其适用的时间效力依附于刑法的效力。但前引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因此,在具有新旧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应当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解决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
    学理解释
  如果把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称为有权解释,即其法律解释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那么,学理解释就是一种无权解释,但具有学理上的参考价值。尽管学理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在刑法适用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的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识。具体的来说包括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
  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的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者意义有误解。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①无人有罪为无罪;②无人无罪为有罪;③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罪数﹑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理解。
  行为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
  二﹑行为人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因为体现了行为人在行为时的主观心态,依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会影响到犯罪行为的定罪量刑。
  具体包括四种情况:
  ①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如:假想防卫不成立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是过失,构成过失犯罪,如果是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
  ②对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如: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杀人的,构成故意杀人未遂;误将砒霜当白糖给客人吃,如果有过失构成过失犯罪,没有过失的属于意外事件。
  ③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如果侵害的社会关系相同,则罪名相同(要杀甲,却误杀乙),如果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则行为人罪名和罪过形态就会不同(误把狗熊当人杀是未遂,误把人当狗熊杀要看有没有过失,如果有过失构成过失犯罪,无过失属意外事件)
  ④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通常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综上,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是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概念
    刑法上“新罪”的概念
  新罪,是指刑罚未执行完毕之前又犯罪,换言之,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又犯罪的行为法。
  对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又犯新罪的,应当执行数罪并罚法。
  刑法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的刑罚,依照本法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法。
  对犯新罪的犯罪分子的数罪并罚,是采用把前罪未执行完毕的刑罚与后罪的刑罚合并决定执行刑期,已执行的刑期不计算在新决定执行的刑期之内,即执行“先减后并”,这与有漏罪的数罪并罚的计算方法不同,这样计算犯罪分子执行刑罚的最高期限有可能超过二十年,这是因为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说明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大,应当给予重处法。如犯抢劫罪被判十一年,执行三年后又犯故意致人重伤罪被判十三年,对该犯的数罪并罚适用“先减后并”,即11年-3年+14年=22年,依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的规定,决定执行二十年,但罪犯在监狱已执行了三年,其实际服刑期已达二十三年法。 
    刑法中“作为”与“不作为”的概念
  刑法中的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为刑法所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
  应该指出,不能把作为等同于亲手实施的行为,作为除了包括犯罪本人亲手实施的积极活动外,还应该包括犯罪人借助自然力(如借助风势﹑水势)﹑借助动物(如借助狗﹑蛇等)﹑借助不具备犯罪主体条件的他人(如借助儿童﹑精神病人)或借助他人的过失行为来实施犯罪行为,这些情况仍应视为是利用者本人实施了作为的犯罪行为法。
  刑法中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做义务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消极的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即应当去做而不去做。典型的案例就是遗弃罪。应当指出,刑法中的不作为应该具备以下要件: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法。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确定某人应否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法。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法。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主观为转移法。
  2﹑因果关系的特定性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法。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表现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法。
  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法。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法。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危害行为中去查找原因法。
  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刑法因果关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法。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危害结果,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法。因此,查明因果关系时,一定要从实施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作具体分析法。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因果联系复杂性法。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一因一果
  这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形式法。指一个危害行为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一个危害结果法。司法实践中,这种因果关系形式较为容易认定法。
  2) 一因多果
  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形法。在一行为引起的多种结果中,要分析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这对于定罪量刑是有意义的法。
  3) 多因一果
  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结果是由多个危害行为造成的法。它最明显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责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法。
  4) 多因多果
  多因多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同时或先后引起多个危害结果法。其典型表现形式存在于集团犯罪中法。
  6﹑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不作为的原因,在于它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法。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法。除此以外,它的因果关系应与作为犯罪一样解决法。
  7﹑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刑法因果关系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法。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法。
刑法中的首要分子
  我国《刑法》中关于首要分子的规定可以划分为总则中的规定和分则中的规定两种情况:
  1:总则中首要分子的规定主要指《刑法》第26条第三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这种首要分子当然是主犯。
  2:《刑法》分则的首要分子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对首要分子专门规定了法定刑,如《刑法》第104条对武装暴叛乱﹑暴乱罪,分别对首要分子﹑罪刑重大的﹑积极参加的和其他参加的,规定了轻重不等的法定刑。这种首要分子是主犯,也是必要共同犯罪中的主犯。
  B:以首要分子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如《刑法》第291条中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只有首要分子才能构成犯罪。且构成的是单独犯罪而非共同犯罪。这里的首要分子当然并非主犯。
    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法。新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法。
    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具体内容就是刑法第3条的规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法。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
  1﹑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把握犯罪的本质和具体的构成要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不枉不纵;
  2﹑司法解释不能违背刑事立法的意图,不能代替立法法。
    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便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法。
    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
    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法。它明确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法。关于国家空间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有:
  1﹑属地原则,就是单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法。否则,均不适用本国刑法法。
  2﹑属人原则,就是单纯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凡外国人犯罪,即使发生在本国领域内,也不适用本国刑法法。
  3﹑保护原则,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法。
  4﹑普遍原则,从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凡是侵害国际公约﹑条约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法。
  5﹑综合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本国人或外国人在本国领域外犯罪的,在一定条件下,也适用本国刑法法。
  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法。
  我国领域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俱体包括:
  l)领陆,即国境线以内的陆地及其地下层法。
  2)领水,即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法。内水包括内河﹑内湖﹑内海以及同外国之间界水的一部分(通常以河流中心线为界,如果是可通航的河道,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法。领海,根据我国政府1958年8月4目的声明,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法。
  3)领空,即领陆和领水的上空法。
  以下两部分属于我国领土的延伸,适用我国刑法:其一是我国的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不论该船舶或者航空器航行或停泊在任何地点法。其二是我国驻外使领馆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法。
  包括三种情况:
  1)在我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发生在国外,如在境内开枪,射伤境外人员
  2)在国外实施犯罪行为,但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如从境外向境内开枪,杀死境内受害者的犯罪;
  3)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境内法。
  刑法第6条规定的例外情况有以下四种:
  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法。外交代表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享有的豁免权,可以由派遣国政府明确放弃法。如犯罪,则可以适用我国刑法法。通过外交途径的解决方法有限期离境﹑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派遣国召回等法。
  2﹑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刑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法。
  3﹑刑法施行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法。
  4﹑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例外规定,我国刑法的效力不及于港澳地区法。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法。但是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法。商对于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予以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法。此规定既维护司法主权,又避免双重处罚法。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法。
  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我国刑法法。
    任务
  刑法的任务,是指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法。
  具体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法。
  二﹑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法。
  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法。
  四﹑维护社会秩序法。
    时间效力
  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一是从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施行法。我国刑法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颁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通过的新刑法的生效日期规定在刑法第452条,即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法。
  刑法的失效时间,有两种方式:一是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二是自然失效,即新的法律的颁布代替了同类旧法的内容,或者由于原来立法的特殊条件消失,旧法自行失效法。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实行从旧兼从轻原则,即:
  1、对于在新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使用当时的法律;
  2、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新刑法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的,适用新刑法。
    刑法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怎样适用发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为。
  发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为,适用刑法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生效的刑法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前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生效的刑法对该行为不具有溯及力,即不能对该行为定罪量刑;
  二、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的刑法也依法认定应当予以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定罪量刑,不能按照生效的刑法规定定罪量刑;
  三、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后的刑法认为不是犯罪,或者虽然认为是犯罪,但是处刑较轻,依生效后的刑法定罪量刑,即生效的刑法对该行为具有溯及力;
  四、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当时的法律已作出生效判决,不适用生效刑法,即生效刑法对刑法生效以前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
  概括而言,刑罚的溯及力就是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

《四川刑事辩护律师网》系《四川胡云律师事务所》旗下大型刑事辩护律师网站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东二段建设路55号华联东环广场20楼 TEL:028-83111075 FAX:028-86962016 http://www.scxbls.com
【相关文章】
 
 
留言咨询
 
  • 四川胡云律师事务所
  • 成都离婚网
  • 四川刑事辩护律师网
 
 
返回首页关于我们刑事资讯专业团队权威领域刑事程序强制措施成都律师律师文苑法律法规文书范本收费标准联系我们